PG电子(中国区)官方网站
新闻资讯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现况分析火石PG电子平台产业大脑

2024-11-30 17:52:49 [返回列表]

  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本土企业市场占比有所提升,国产代替进口趋势越来越强烈。

  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中国医疗美容市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医美市场之一,目前中国医美行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拥有一批医美龙头企业和庞大的医美消费市场。医疗美容一直被认为是医疗服务行业最璀璨的“明珠”,代表着中国最早崛起的一批医疗服务类项目。随着中国医疗美容行业透明度、行业规范性的逐步提升,医美细分赛道竞争格局将加速重构,医美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成为医疗大健康产业发展的热门赛道。

  (一)医美定义根据《医疗美容服务办法》,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医疗美容的本质是医疗行为,但区别于临床医学、医学以审美为目的,具有消费属性。

  (二)医美类别根据介入手段,医疗美容可分为手术类(整形/外科)和非手术类(微整形/轻医美)。手术类可分为眼部手术、鼻部手术、胸部整形和吸脂瘦身等;非手术类可分为注射项目与皮肤护理等。

  (三)医美发展历程医疗美容发源于英国,兴盛于美韩。国际医疗美容诞生于16世纪,患者主要为身体存在先天后天缺陷患者;世界大战推动医疗美容行业发展,因战争创伤带来整形和修复需求,治病救人;20世纪80年代在美、日、韩等国兴起,医美发展成为韩国支柱产业。1931 年美国整形外科协会 ASAPS 成立(全球最大的整形外科专业组织),推动全球医美行业规范化发展,美韩医美市场最成熟,具备完善的医美监督机制和服务体系。

  中国医美市场起步于建国后,兴盛于奥运后。建国后发展初期以公立医院整形科为主。2008年以后,随着国际合作增多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中国医疗美容加速发展,涌现了华熙生物、丽都整形等一批代表性的医疗美容企业。2014年以后,随着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掀起,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的扶持,中国医疗美容行业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涌现了新氧、更美、悦美、美呗等一批扩张迅速的互联网医美平台。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探索期——成长期——高速发展期,详见下表:

  (四)医美产业链从产业链来看,医疗美容行业包括上游的医美耗材和医美器械(光电医美设备),中游的医疗服务机构、互联网医美平台,下游的医美消费者。具体表现在以下:

  总体规模:中国医美市场增速高于全球,市场增长空间较为广阔。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达到2274亿元,增速为15.1%,增速超过全球,占全球医美市场规模21.9%。从年复合增速来看,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841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179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8.7%。但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市场供大于求的影响,2018年开始中国医美行业的增速放缓,预计2020年-2023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5.2%。

  图2:2016年-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亿元)及增速 数据来源:更美、火石创造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竞争格局:中国医美主要分布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分布来看,据更美《2021医美行业白皮书》显示, 2021年度医美相关企业的新注册量相比2020年上涨了27.18%,中国轻医美市场用户规模相比2020年增长了20.59%,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北京市、四川省、浙江省、河南省等省市。从消费城市来看,主要分布在北上广深和一线中大等经济发达城市,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杭州、重庆、南京、青岛和西安。虽然下沉市场增速也十分可观,但市场规模前十城市仍被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占领。近几年北京、上海、成都、深圳等积极发挥资深优势打造“医美之都”。其中,北京已经连续五年在消费十强城市排名第一,消费能力及其稳定性不容小觑;上海、成都位居第二和第三。

  产业链上游之医美耗材:行业集中度较低,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产品集中在中低端,以具有价格优势的常规产品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行业内竞争激烈,国产替代化加快。

  目前生物注射材料端仍以玻尿酸、肉毒素为主,占据填充市场85%以上。其中,玻尿酸方面国产替代正加速。据相关不完全数据显示,目前国产获批厂牌达到18家,玻尿酸市场玩家众多,但是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主要为四家进口产品和爱美客等三家国产品牌。其中,华东医药代理的韩国LG伊婉、美国艾尔建的乔雅登和高德美的瑞兰占据销售额的前三名;国产品牌爱美客、华熙、昊海占比分别为14%、8.1%、6%。肉毒素产品当前仅4款获批,但多款产品处临床环节。截至2021年底,兰州衡力、艾尔建保妥适、法国益普生Dysport(高德美独家负责销售运营)、韩国Hugel(乐提葆)生产的Letybo(四环医药独家代理销售)四款产品为获批产品。其中,衡力主要服务中低端消费客户、保妥适稳站高端市场,益普生和乐提葆则定位高端市场。此外,国内其他医美上市企业也开始布局肉毒素产品,新进入产品目前仍处于市场推广阶段,市场占有率较低,如爱美客与Hunos合作的橙毒、华东医药与Jetema合作的蓝毒等,但距离上市仍有一段时间。

  再生针剂开启轻医美第二增长曲线年再生类注射产品市场规模达32.1亿元。2021年4月,一款名为艾维岚的“童颜针”产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医疗器械三类证,成为国内首款获批的聚乳酸面部填充剂,该款填充剂也于5月获得欧盟CE认证;华东医药注射用聚己内酯微球面部填充剂(少女针)获批。6月,爱美客含左旋乳酸-乙二醇共聚物微球的交联透明质酸钠凝胶获批。“童颜针”和“少女针”填补了中国医美再生材料的空白,也带动了医美再生材料赛道的市场教育,推动了需求增长,未来渗透率有望持续提高。

  国内主要企业:华熙生物、昊海生物、爱美客、四环医药、兰州生物、大熊制药、江苏万邦等

  产业链上游之医美器械(光电医美设备):由于医疗美容器械研发、注册、获批及认证所需的时间和资金等投入较多,因此行业壁垒较高,多为良性竞争。

  从国美市场规模来看,热玛吉、光子嫩肤等爆款光电热门项目拉动光电医美设备终端需求,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能量源无创医美设备市场规模达22亿元,2016年-2021年复合增长率达15.6%。在疫情后快速复苏,预计未来几年市场规模仍将继续增长。

  从市场份额占比来看,中国光电医美设备市场行业前四名份额集中度为 75%,是集中度较高的寡占型市场格局,飞顿、奇致激光、科医人和半岛医疗分别占比32%、PG电子登录18%、15%和10%;80%市场份额由进口商占据,高端市场被飞顿、塞等海外龙头企业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品牌力和影响力所抢占,国产品牌大多占据中低端市场。随着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本土企业市场占比有所提升,国产代替进口趋势越来越强烈。

  国内主要企业:复锐医疗科技、美中互利、东华医药、奇致激光、半岛医疗和深圳GSD国外主要企业:飞顿、科医人、赛诺秀、赛等

  产业链中游:市场整体处于饱和状态,行业集中度较低,行业内竞争尤为激烈正规医美机构增速较快,但占比较低。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 年中国具备医疗美容资质的机构约1.3万家,其中医院类医美机构占比为29.1%,门诊部类医美机构占比为32.9%,诊所类医美机构占比为38%。同时,正规医美机构仅占行业机构总数的14%。正规机构提供的医美“席位”大额短缺,为“黑医美”留下生存缺口。据相关数据统计,目前国内非法经营的医美机构数量超过8 万家。

  民营医美机构成为医美供给主力军。公立整形机构由于可选项目较少且基本没有营销推广,品牌效应与服务质量相对民营医院基础较为薄弱,市场份额占比较低。民营整形医院在市场中发展迅猛,其中大型连锁机构以服务质量佳、医疗技术水平高、营销力度大而被消费者熟知,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机构类型。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民营机构收入规模占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总收入规模的81.5%,近十年医美整形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攀升,平均每年新增量约2500 家。

  合规医美从业人员远未满足需求。合规的医生需各地卫生部批准主诊医师资格证,培养一位优秀医美医生需要10 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整形业起步晚,与医美发展相对成熟的国家对比,医生平均素质、人均整形外科医生数量等远远不足。

  产业链下游:互联网医美平台逐渐成为消费者获取信息主渠道,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玻尿酸和肉毒素两大领域

  互联网医美平台(APP)成为消费者获取医美信息服务主要渠道。互联网平台比如新氧、更美等app,可以使价格透明化,消除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通过正品联盟来打消消费者顾虑,进而提升医美渗透率。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1-3月中国医疗美容类APP月活TOP5中,新氧是唯一的百万级别APP,在3月月活跃用户数量突破360万,排名第二的为更美,在监测期间月活维持在63万左右,其他app月活则相对较少普遍低于10万。而在APP用户性别方面,五款APP中女性用户都占据了超过50%的比例,在新氧和更美中女性用户更是接近九成。

  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玻尿酸和肉毒素两大领域。据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手术类医美消费市场占整个医美市场的比重为50.8%,面部项目消费占比较2019年下降了近7%。非手术类消费市场占整个医美市场的比重为49.2%,光电类占非手术消费市场的21%,注射类占非手术消费市场的19%。在非手术医美消费项目中,以肉毒素注射为主力的除皱美容消费,占据注射类医美消费52.9%的比重,居第一位。玻尿酸注射类医美消费占比为43%,居第二位。

  近年来,国务院、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等部门以及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出台了多项政策细则,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1994年卫生部发布《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首次将“医疗美容科”正式列为医疗机构的“一级诊疗科目”,并发布《医疗机构基本标准》,首次规定医疗美容行业及相关机构的基本标准。此后,多项规定及细则陆续出台,不断规范行业标准。

  中国医疗美容行业起步稍落后于日本及韩国,但得益于人口红利,中国医疗美容市场规模未来有望远超日韩。国内华熙生物、爱美客、昊海生物、四环医药等医美巨头公司拥有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原材料和行业话语权,但与国际医美龙头企业相比较,仍存在巨大的成长空间。随着 3D打印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医美领域的应用,中国医美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市场渗透率不断提高,覆盖人群广泛,逐渐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普及。政府将继续加强对医美行业的监管,利好上游医美产品厂商及合规的下游医美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