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热播剧《以美之名》的影响,整形与医美行业的阴暗面再次被揭露出来。剧中展示的种种情节,以及现实中频频出现的肉毒素中毒事件,都让消费者对于医美行业心生戒备。不少求美者在急于瘦身和去皱的欲望下,常常选择在生活美容馆、私人工作室等地方进行注射,购买来路不明的肉毒素,最终却遭遇了面部僵硬及更为严重的健康问题。
但美容机构具备做医美项目的资格吗?养生保健与中医诊疗之间的界限又在哪里?公众如何有效地防范非法行医,避免成为受害者?
在电视剧中,新娘因注射劣质美容针而导致呼吸困难,成为了医美乱象的受害者。现实中,类似的悲剧屡屡发生,透视出医美行业中隐匿的黑诊所与无证医生的问题。一个经典案例中,两名没有医生执业资格的被告在非正规场所实施溶脂注射,造成多位消费者的健康受损,其中一人更因此获得严重伤残。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属于非法行医,相关责任人被判刑。
有报道称,当前的非手术“轻医美”项目如注射水光针、激光祛斑,因效果明显、投入低、操作方便而备受青睐。但这些项目同样存在医疗风险,而一些不法商家则将其宣传为生活美容,导致消费者的误解。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任何涉及创伤性和侵入性的美容服务都应由专业医生在获得正规许可的机构内实施。
然而,仍有众多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和模糊医疗资质的手法,诱导消费者在高价项目上支出,却无法达到宣称的效果。消费者往往对医美过程一无所知,缺乏对于医疗材料、操作医师等信息的了解,这让一旦出现问题后,维权之路更加艰难。
为了确保自身权益,消费者选择医美服务时应认准三证: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生资格证及合规药品器械备案凭证。在进行任何医美操作之前,务必与机构明确服务内容、费用及潜在风险,并签订详尽的合同。此外,保存好手术记录、付款凭证等材料,以防后续维权需要。
贷款整容的问题也不可小觑。剧中角色通过贷款整容,反映出当前部分医美机构与金融平台的不正当勾结行为。这些机构利用“零首付”等宣传手段,诱导消费者承受高额负债,消费者必须对此给予充分的关注与警惕。
同时,在日常养生中,一些不具备资格的机构往往冒充正规的中医诊疗机构,利用推拿、针灸等名目进行非法行医,威胁着公众的健康。消费者需明确区分养生与医疗的服务边界,确保所求服务符合相应的医疗规范。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医美还是养生领域,消费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选择正规机构与合格医师,PG电子app才能真正守护自己的健康与美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